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水生所提出新的统一模型揭示“鱼类生产力—物种丰富度”关系的底层规律

  • 转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官网
  • 日期:2025-11-13
  • 291

生态学长期关注一个基本问题: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如何影响物种多样性?以往研究发现,两者关系既可能是正相关、负相关,也可能呈单峰形变化,即物种丰富度在中等生产力水平时达到峰值。然而,这一规律主要在植物群落中被验证,而在动物群落中,尤其是复杂的鱼类群落中,由于生态过程机制交织、定量数据难以获取,始终缺乏明确的实证,如何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阐明其机制,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野外生态调查获取了长江中下游 39个浅水湖泊的第一手定量观测数据,首次明确证明了鱼类群落中存在稳定的单峰型生产力物种丰富度关系:随着生产力提升,鱼类多样性先升后降,表明生物多样性不可能随着能量无限增加而持续上升,研究结果为理解富营养化背景下鱼类群落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研究区域和湖泊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统一模型(JBE模型),创新性地整合了围绕该科学问题的生态学三大核心假说——“更多个体假说(More Individuals Hypothesis,J生物量驱动竞争假说(Biomass-Driven Competition Hypothesis,B环境过滤假说(Environmental Filter Hypothesis,E。该模型以极简而严谨的方式,将观测模式、生态理论与统计建模紧密结合,成功重建了湖泊鱼类群落中观察到的单峰关系,为长期困扰生态学界的生产力多样性难题提供了可量化、可验证的机制解释。

整合生态学三大核心假说的JBE模型概念图

基于不同组合JBE模型重建观测的生产力—物种丰富度关系

研究发现,在高生产力湖泊,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生物量显著增加,竞争作用显著增强,从而导致其他物种被排除。竞争驱动的物种损失先于环境胁迫(如缺氧)引发的多样性下降,并抵消了高丰度带来的潜在物种增加效应。这表明,生物多样性下降可能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早期预警信号。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理解,也为中国十年禁渔背景下的湖泊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湖泊管理不应仅仅追求鱼类资源量或物种数目的提升,而应更多关注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与生态权衡机制。

种间竞争程度与生物量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以“A unified model explaining the unimod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in fish communities”为题,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 Ecology Letters。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冯凯(现为匈牙利巴拉顿湖湖沼学研究所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齐东青年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法国Bernard Hugueny教授和匈牙利Tibor Erő教授参与了研究。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73162)、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2344)及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4AFA087)等项目的支持。其中,Bernard Hugueny教授和Tibor Erő教授先后获中国科学院国际访问学者项目(PIFI,2024VBA0007;2025PVA0198)的支持。本研究大量野外工作得到了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le.7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