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种草,为“蛋白自由”加油

  • 转自: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官网
  • 日期:2025-03-13
  • 18

        3月6日,在农业界别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在介绍饲草田菁。

  “跳出大豆看大豆,探出一条新路来。”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来自湖北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分享的高蛋白玉米,迅速引发政协委员对“蛋白自由”的热议。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但说到实现“蛋白自由”,却仍面临一道艰难的坎儿。

  “从大粮食安全上来讲,大豆是我们的心头之患,进口的依存度非常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说。去年我国大豆产量2065万吨,而同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超1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若要实现完全进口替代,需新增7亿至8亿亩耕地。

  事实上,高质量饲草正成为替代进口蛋白饲料的重要途径。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全国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1.2亿亩,产干草1亿吨,优质饲草缺口约3000万吨。2024年草产品进口134.5万吨,同比增加23.7%。

  可是耕地有限,饲草种在哪儿?“饲草的供给能力提升不能与口粮争地,通过培育耐盐碱的饲草品种,用科技创新的方式解决盐碱地利用问题,将盐碱地变成饲草的‘绿洲’。”种康建议,这既能助力解决蛋白类食物供给增加,也能降低盐碱地利用成本,正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

  在黄海之滨的东营盐碱滩,10万亩的“滨海草带”种植示范区,种康带领的中国科学院团队不仅研发了不同盐分梯度下多个种植模式,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环境效益。如今,“以种适地”东营模式已被复制到新疆,在阿克苏等地择地设立10万亩饲草产业园示范区,以期利用科技手段来保障粮食安全。

  那么,盐碱地上能种什么草?紫花苜蓿、燕麦、草木樨等耐盐碱优质饲草在部分省份种植,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3月6日农业界别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专门介绍了一种豆科植物——田菁。

  “我是从传统农业‘绿肥’中获得了灵感,当时想能不能找到一些耐盐碱、固氮能力强、生物量大的豆科植物来改良土壤?”曹晓风回忆。在团队与他人合作下,从800余份植物种质中把田菁筛选了出来,田菁集聚耐盐、碱、涝、热、酸贫瘠等优势,同时固氮能力强,初步饲喂的实验牛羊都爱吃,初花期粗蛋白高达20%,有望成为优质蛋白饲草。

  除了盐碱地,饲草还能种在哪儿?曹晓风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广袤的边际土地,包括滩涂地、撂荒地等,或许可以填补我国优质饲草需求缺口,成为潜在的“蛋白工厂”。

  据了解,我国的边际土地总面积约11.7亿亩。边际土地一般会面临土层浅薄、盐碱度高、有机质低、养分瘠薄及缺乏灌溉等各种不利因素,致使主粮作物无法在未经改良的边际土地中正常生长。

  “种植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可以显著改良边际土地,如盐碱地种植4年紫花苜蓿等豆科耐盐饲草,耕层土壤含盐量可以降低50%以上,有机质提高10%以上,完全可实现边际土地变‘良田’。”曹晓风认为,绿色、高效地改良和利用边际土地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面对我们国家饲草料供应不足,国土面积有限,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大量土地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地力的情况,种草可能是一个相对经济和可行的方案。”曹晓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