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牧草生物学研讨会在植物所召开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日期:2021-11-22
  • 1598

  11月22日上午,牧草生物学研讨会在中科院植物所召开。科技促进发展局农办相关负责人,植物所科技处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10家单位的专家线上线下参会。研讨会由中科院院士、植物所研究员种康主持。 

  植物所研究员景海春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目的,旨在展示我国主要牧草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十四五”主要牧草基础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研究的快速发展。包括中科院院士曹晓风在内的10位自交不亲和、牧草基因组和基因组编辑领域专家作了精彩报告,报告涉及牧草基因组组装、编辑、功能解析,牧草耐逆机制解析,牧草自交不亲和及单倍体育种,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苜蓿、羊草等主要牧草生物量、耐逆分子机制等问题,并介绍了已有科研成果助力育种实践培育高产稳产牧草品种的有益尝试。 

  种康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了前瞻布局牧草基础生物学从0到1原始创新,服务国家大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应以合成生物学策略和系统生物学思路,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牧草复杂生物学性状分子遗传机制基础研究,牧草分子育种导向的分子模块挖掘与功能研究是目前牧草生物学研究的核心。他希望未来通过针对牧草特有的重要育种性状解析和分子模块研发,建立牧草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使基础研究与牧草育种紧密结合,加速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水平。 

  本次研讨会由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主办,中科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协办。会议促进了牧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之间深层次交流合作,对牧草基础研究及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1月22日上午,牧草生物学研讨会在中科院植物所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