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科技强国梦而接续奋斗——1901班参访“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活动顺利举行

  • 文/蒙成文   图/冯浩亮 李祎玮
  • 日期:2021-10-11
  • 2221

  2021年10月9日上午,1901班全体同学冒着小雨,参访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在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下,结合翔实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展品,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科学家前辈和科研工作者们,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和核讹诈的图谋,心怀“国之大者”,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也为我们留下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伟大“两弹一星”精神。

  在“两弹一星“事业展厅,沙盘中让人陌生又熟悉的建筑场境,在同学们脑海中与国科大校园场景相重叠,大家仿佛看到了当时老一辈科研人员真实的科研生活。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的精神,研制核武器更是要长期隐姓埋名,几乎与世隔绝,研制者们能够做到心有大我,淡泊名利,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是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中国的“两弹一星”正是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产物。

  “两弹一星”的研制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参观中科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时,讲解员给同学们讲述了很多历史。当年在苏联方面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以后,给自己争口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心愿。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当中国人在西北大漠里竖起第一座发射架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那是开玩笑;当中国人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洋专家又断言:不可能!但是,中国人就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的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现在,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作为国家的科技储备力量和未来科技领域尤其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中间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乡村振兴,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新时代农科学子的使命和光荣。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科技强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微雨中前行

         

空气中爆炸激波试验场遗址

火炸药雷管库

参观书法长廊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全体同学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