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时值立冬气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医学院、光电学院联合举办的“立冬砍白菜”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在博士农场北房基地顺利举行。怀柔区北房镇小辛庄村第一书记王硕、博士农场北房基地主理人李福利以及丘比食品品牌育成讲师张晓萌出席活动,与来自各院系的50余名师生一起投身田间实践与健康膳食制作,在节气轮转中体会劳动的意义,深化对食育的理解。
一镰一锄 躬耕冬藏之实
时值立冬,博士农场白菜丰收在望。在王硕和李福利的指导下,同学们分组协作,手持农具深入田垄。拨开青翠菜叶,挥镰精准收割,再将饱满结实的白菜整齐码放。寒风不减劳动热情,泥泞未褪实践专注,两块试验田的白菜在师生协同下高效归仓。
一蔬一膳 深研健康之道
采收环节后,张晓萌在农场实践教室开设专题微课,立足白菜营养组分数据,结合冬季膳食需求,为大家讲解了关于健康饮食的知识。其中,“如何更好地平衡膳食?”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一餐一作 践行知行合一
理论结合实践环节,同学们用新鲜采收的白菜分组制作健康轻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沙拉与酱料精准配比,三明治创新制作。劳动成果转化为餐桌美味的过程,让“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学院理念具象呈现。
深耕育人沃土 筑牢兴农根基
本次活动以立冬采收白菜为契机,构建起“田间实践-营养认知-膳食转化”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师生们在寒风中挥镰收割,在砧板上精研食材,将传统冬藏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相融合。活动不仅深化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更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农业、健康引领生活的时代主题,践行了国科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
实践感悟
来博士农场砍白菜、做沙拉面包,可太有意思了!挥着小菜刀割下带着土气的白菜,叶子上还挂着露水。硕大一颗白菜超级重,同时也超级兴奋,砍完一颗又再想砍一棵。体验过后这才知道,蔬菜从地里到嘴里这么不容易。不光玩得开心,还懂了生活就得接地气,亲手做的东西才香。简单的活儿,藏着实在的快乐,这体验比啥都强!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1903班朱运
很兴奋能够在立冬这一天参加博士农场,平时敲代码的手拿起菜刀砍菜是第一次,感觉特别新鲜。老师教我们用小工具做三明治、沙拉,虽然卖相不太专业,但吃起来很好吃。在实验室呆久了,来地里活动活动,感觉整个人都舒展开了。下着小雨,能够抛开科研上的压力,左手一杯热银耳羹,右手吃着沙拉、三明治。这种接地气的快乐,比写出一行漂亮代码还让人开心!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203班陈雅琪
这场立冬摘白菜的经历,让我对劳动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知。原来劳动从不是简单的体力消耗,而是人与土地对话的独特方式 —— 每一次用心的尝试都在拉近与生活本质的距离,每一份付出都能收获实打实的回馈。那种在疲惫中升腾的成就感,是脱离实际劳作的日常里难以体会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感往往藏在朴素的耕耘与收获中,而非虚无的空想。
更让我触动的,是立冬摘白菜背后,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智慧。冬储白菜的意义,早已超越了 “储存食物” 的表层含义。在过去,它是漫长冬日里餐桌的底气,承载着应对匮乏的安心;在如今物资丰裕的时代,它更成了一种连接时节的仪式,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节律,留存对生活的郑重。这份智慧,是祖辈们在与季节的相处中沉淀下来的生活哲学,让每一颗白菜都成了自然馈赠的载体,将季节的味道与生活的温度妥善安放。
这场活动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当下的触动。它让我读懂了劳动的价值,也感受到了传统习俗里的生活温度。那些藏在泥土与节气里的道理,那些在付出中收获的纯粹喜悦,会化作一份温暖的印记,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依然要懂得敬畏劳动、珍视自然,在与生活本真的连接中,找到内心的踏实与安宁。
——医学院1801班王烦
北房博士农场的立冬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了舒适区,在农场亲手砍下带着雨水与泥土气息的白菜,用新鲜健康的蔬菜亲手制作沙拉、栗薯欧包等美味佳肴,在劳作中亲近自然,在分享中增长见识,在协作中凝聚情谊,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以及食物的来之不易,收获到了课本之外的成长与感悟!
——光电学院2203班陈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