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深山里的“吕李子”

  •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
  • 日期:2022-02-23
  • 14913

深山里的“吕李子”

——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吕秀兰

       眼前的吕秀兰,身着黑色毛呢大衣,脸上挂着温和的笑,知性大方。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数年如一日地扎根于深山之中、俯首于田间地头。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都有她在果林间穿梭的身影;李子、葡萄、樱桃,都是她辛勤培育的“孩子”;山高路远、高原缺氧、风吹日晒,都没有阻挡她带领老百姓致富的脚步。

       几十年来,吕秀兰不辞辛苦,风里来雨里去,投身农业生产一线,用实际行动把对农民的爱、对农业的爱写在深山中,写在大地上。

 

       把实验室搬进深山

 

       1月上旬的茂县寒冷潮湿,高山峡谷不时藏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这座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县城,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也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吕秀兰与茂县结缘近20年。2003年,在一次生态恢复项目调研中,她发现,茂县的水果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县里种有苹果、樱桃、葡萄、李子等多种水果,然而,水果单品多、不成规模、不成产业,整体收益很低。“当时农户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不少老百姓靠政府补助过日子。”

       发现问题后,吕秀兰利用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的机会,琢磨起适合当地发展的水果产业。“把实验室搬进深山!”她年复一年地往返于雅安市和茂县之间,只为收集、记录当地不同品种李子的生长特点和变化,对比分析各项数据,生怕选出来的品种不够优良,给老百姓带来损失。“那几年没有水泥路,全是碎石路,去一趟要四五个小时,要是下暴雨,还会遇上泥石流。”吕秀兰回忆。

       苦心人,天不负。2011年,经过近9年的调研、选种、育种,吕秀兰带领团队选育出了果大脆嫩、离核丰产、抗性强,综合性状很适合茂县长期发展的李子新品种——“羌脆李”。

       新品种有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来,果农们并不富裕,担心多年积蓄打了水漂,不敢轻易尝试,仅凭吕秀兰团队五六个人的力量,很难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迅速推广出去。

       进退两难时,一个新点子在吕秀兰脑海中浮现:“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在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她将品种、技术、资金全部投入,在当地老百姓果园中建立起示范基地,展示优良品种、配套技术和种植成果,让各个示范点成为种植标杆和亮点。

       顺斌是凤仪镇壳壳村较早加入示范点的村民之一,老园换种新品种后,每亩地年收入增至6万余元。“顺斌种的李子,块头大,吃起来又脆又甜,卖的价还高,咱也跟着种!”看到顺斌赚了钱,果农们纷纷效仿。“这就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了。”吕秀兰笑着说。

       2019年,吕秀兰又从“羌脆李”中选育出“羌脆大李”,进一步提高果农收益。如今,“羌脆李”和“羌脆大李”已成为茂县8万果农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栽培面积8.3万亩,产值达14亿元。

       “水果不会长在实验室,搞农业必须到一线。”吕秀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她走过18个地市州、100多个县、500多个乡镇、1000多个行政村,特别是成为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以来,她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田间地头。在果树生产的关键时期,她天不亮就出发,在村里一干就是一天。

       “每年四五月份,吕老师一天需要跨地区跑四五个示范点,有时晚上11点多才能回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梁东对吕秀兰满怀敬佩。以前,他总觉得高校和农村、农民有一定距离,加入吕秀兰团队之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致富就找“吕李子”

 

       “吕老师来了!”“吕教授,快进来!”在茂县凤仪镇南庄村雅李苑家庭农场门口,听说吕秀兰要来,付德志一家人早早便在此等候。

       2010年,在大面积种植“羌脆李”后,雅李苑每年每亩产量达5000—6000斤,年收入达30万—40万元,农场主付德志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然而,2018年以来,气候变化明显,李子成熟期常遇暴雨,裂果现象严重,价格不升反降。

       “安装避雨棚,降产提质!”2021年,在吕秀兰的指导下,雅李苑通过安装避雨设施,实现提质增收,李子价格从每斤3—4元,跃升到每斤12元。

       “吕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认识吕秀兰后,付德志最大的感受是“没了后顾之忧”。“种李子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新问题,但我能随时给吕老师打电话、发视频,及时沟通解决,心里不慌了。”

       不过,一旦涉及果树种植问题,平时温柔又耐心的吕秀兰可是严厉得很。在得知雅李苑还没施有机肥后,她一脸严肃地说:“有机肥必须9—10月按时施,你等过完年玩够了再去施,肯定不行!”

       “又被‘骂’了,旧的种植观念还得继续改。”年近50的“付老板”摸摸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如今,在李子产业带动下,南庄村村民家家有小车、户户住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前段时间有个村民装修新房花了100多万,停车也越来越难了!”对于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南庄村村委会副主任付翠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吕秀兰更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去往壳壳村的盘山路上,她指着车窗外一排排整齐的李子树,语气骄傲又喜悦地对记者说:“这些都是我们选育出来的新品种,看咱们羌族老乡多勤快,修剪得整整齐齐。”而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吕秀兰也早已从城里来的专家教授,变成了深山里带富的“吕李子”。

       对吕秀兰来说,茂县的每一棵李子树,都是她的“孩子”。“我对这些‘孩子’的关心比对我女儿还多。”女儿当年那句“你从没管过我的过程,却想要我的结果”常在吕秀兰耳边回响,“作为母亲,我对孩子关心太少,有所亏欠,但帮这么多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不后悔。”

       近5年来,通过“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的特色扶贫模式,吕秀兰团队在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地先后建立葡萄、李子、甜樱桃科技示范基地40余个,推广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70万亩以上,增收40亿元以上,每年直接带动5000人脱贫致富。

 

       当好人才“培训员”

 

       “现在年轻人都不种地喽,要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发展农业!”在吕秀兰看来,高原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难以留住人才,必须培育一批带不走的“土专家”“田秀才”。

       通过面对面传、手把手教,吕秀兰在果树生长萌芽期、花果管理期、果实成熟期及冬季修剪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技术骨干数百人,培训果农5000余人次,发放资料1.5万余份。疫情期间,她面向屏山县果农开设茵红李生长季管理网络直播课,听课群众达2200余人。

       “吕老师,我听过你的课,讲得好!”“按吕教授说的做,今年卖得好哦!”果农一致反映,吕秀兰讲课接地气、操作性强、效果显著。

       “学习了精准施肥,才晓得以前的肥料利用率有多低。”参与培训后,顺斌在果园中引进自动化避雨设施和肥水一体化、果园生草防尘培肥等新技术,收益持续增加。如今,他不仅是村里的科技示范户,还被邀请到成都、重庆、贵州等地进行果树修剪、土肥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日工资高达1500元。“现在人人会技术,人人是专家喽。”吕秀兰打趣道。

       吕秀兰不仅在培养乡土人才方面深入细致,对自己的学生,更是有着“操不完的心”。“连对象都是吕老师帮我找的!”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王进从本科起便是吕秀兰的学生,博士毕业后,她选择留校,加入吕秀兰团队。“做实验、写论文、找工作……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每一件事,吕老师都关心入微。”王进还记得,在美国留学期间,吕老师常跟她联系,叮嘱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服务一定要有国界”,督促她尽快学成归国,为祖国农业发展作贡献。

       随着年龄增长,吕秀兰的颈椎、腰椎和膝盖陆续出现问题,这几年她嘴上说着不干了,可果农一有啥情况,还是第一时间赶过去。“生产耽搁不得呦,要加快脚步,把深山里的‘小水果’做成‘大产业’,让农民生活更加甜蜜!”

 

编辑: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