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长江之子”-珍稀动物

  • 来源:水生所官网
  • 日期:2010-10-19
  • 464

“长江之子”-珍稀动物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一条举世闻名的大河——长江,她是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江不仅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其它生命的母亲河。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生活在长江中的几种珍稀动物,其中有被誉之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长江河神”的江豚、“长江鱼王”的中华鲟以及被称之为“淡水鱼之王”的白鲟,它们同我们人类一起,都应该尊为长江之子。然而,这些美丽的动物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它们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欣赏这些动物的同时,建立起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并且通过了解造成它们濒危状况的原因,建立起热爱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

一、“长江女神”白鱀豚的故事

1.美丽的传说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鱀豚的故事吗?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洞庭湖畔,有个叫慕蟾宫的公子和美丽善良的长江女神白秋练相爱了,他们结成了伴侣。不幸的是,水中霸主——洞庭湖的龙王看上了白秋练,一定要娶白秋练为妃子,便逼迫白秋练的母亲献出女儿。可白秋练的母亲不同意,可恶的龙王就让她在湖边饿死,以示惩罚。不久,慕蟾宫听到长江边上人声嘈杂,就走进去看,原来,是渔民们捕到了一头年老的白鱀豚,她和人长的很像!跟随而来的白秋练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母亲,知道大事不好,就恳求慕蟾宫把这头白鱀豚买下放生,救她母亲一命。慕蟾宫照办了。后来,慕蟾宫要回北方老家读书,以求功名,白秋练姑娘只好跟随夫君来到北方。可是,白秋练是长江女神白鱀豚,她离不开水呀。慕蟾宫为了心爱的白秋练,毅然放弃功名,和白秋练一起回到洞庭湖畔。从此,他们一直在那儿过着恩爱和睦的田园生活。

这当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很久以前我们人类就已经和白鱀豚和睦相处了。咱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200年就在《尔雅》一书中对白鱀豚做了记载,此外在历朝历代的古诗典籍中也有过详细的描述。不过它在科学上的发现和命名却是比较晚的。国外最早记录白鱀豚的是英国学者布拉得,他在1892年的一本记述长江旅行见闻的书里提到:渔民在长江里捕到一头很大的淡水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头白鱀豚。1914年美国人荷依(Hoy,C. M.)在洞庭湖捕到一头,当时叫它“白旗豚”,并把它做成标本带回了美国。1918年,美国科学家米勒(Miller)看到了这头鲸的标本,发现是一种从未报道过的淡水鲸,对它进行了鉴定和命名,即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从那时起,它就逐渐被科学界所认识和了解了。后来由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国内外科学家普遍采用Baiji Dolphin(白鱀豚)这个中国名字了。

2.白鱀豚的外貌

说了半天白鱀豚,到底白鱀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白鱀豚“淇淇”在饲养池中的照片吧。

图1:“淇淇”。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饲养了一头活体雄性白鱀豚,它的名字叫“淇淇”。从1980年到2002年,它在水生所生活了近23年,它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成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在世界上人工饲养成活时间最长的淡水豚中,“淇淇”也是数一数二的。“淇淇”的名字早已闻名于世,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明星。“淇淇”为中国的白鱀豚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白鱀豚生活在水中,而且外形很象鱼,但是它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这是因为白鱀豚符合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用肺呼吸,胎生,哺乳,有恒定的体温等,和鱼类是有本质区别的。而鱼却是用鳃呼吸,卵生,体温不恒定。白鱀豚之所以长的象鱼,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在几千万年前,由陆地的生活环境迁移到水生生活环境,又经历了千万年的进化,由于适应水生生活,他们的身体形状发生了改变,才成了象鱼的样子,但内部构造还是与哺乳动物一样的。

白鱀豚的身体颜色较为单纯,粗略地看,背部为青灰色,腹部为白色。身体呈纺锤形,上下颌狭长,上下颌的每一侧有32-34枚排列整齐的牙齿,牙齿总数约有130枚。它的鼻孔开口在头顶部(同学们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吗?)白鱀豚的皮肤又光又滑,完全没有毛,这是鲸类不同于其它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大家都知道,皮毛对于哺乳动物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哺乳类到了冬天会换毛,来抵御严寒,所以,毛可说是它们的衣服。而鲸类没有毛,它们靠什么来保持体温呢?接下来就提到了白鱀豚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构——鲸脂,它是位于皮肤下的脂肪层。所有的鲸类都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就像穿了一层厚厚的棉衣,可以非常有效的保暖、隔热作用。这层脂肪冬天厚,夏天薄,就像人们冬天穿棉衣,夏天穿大衣一样,白鱀豚就依靠脂肪层的厚薄来保持体温的恒定,不致因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而改变。(白鱀豚没有四肢,它靠什么来游泳呢?)白鱀豚的尾巴变成了扇形,里面都是纤维质的结构,这使得尾巴既强健有力而又富有弹性,它就靠尾巴的上下拍打和身体的上下运动来获得动力的,同时,退化成鳍状的前肢起到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说起来,白鱀豚可是游泳健将呢!

3.白鱀豚的生存环境

白鱀豚终生生活在淡水中,而且只在中国的长江中有分布,这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骄傲!几千年来,浩瀚的长江为白鱀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与长江相连的众多支流和湖泊,生长着白鱀豚赖以生存的食料鱼;大大小小的浅滩、沙洲、河湾和河口为白鱀豚提供了足够的捕食、嬉戏、交配和抚幼的场所。长江过去曾是白鱀豚生活的乐园。

可是现在,白鱀豚的处境太危险了,199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整个长江里的白鱀豚已经不足100头了。这主要与长江的环境变化有关。现在长江沿岸几乎所有的湖泊都建了堤坝和闸门,割断了长江和湖泊的通路,使长江里的鱼类得不到适宜的饵料和产卵场,造成长江里的鱼类越来越少,使白鱀豚找不到足够的食物。长江里的航运和渔民的捕鱼工具也经常让白鱀豚死于非命,长江里的有毒污染物也是白鱀豚的一个无形杀手。对死亡的白鱀豚的分析结果显示,有90%的白鱀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白鱀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人类不采取措施,它们只能面对灭绝的命运!白鱀豚曾经和人类共处了几千万年,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样美丽的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呢?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100多年前一位印第安作家曾发出这样的警告:

“人类必须如兄弟般地善待地球上地动物——

如果动物离开了我们,

人类将因难耐地孤独而死去。

任何发生在动物身上的事情,

不久必将落于人类。

世间万物皆相连。”

人类是地球上亿万物种中的一员,应该与其他物种公平、和平相处,否则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再以默然的态度坐视白鱀豚的消亡,我们将会遭到后人的谴责。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给我们钟爱的“长江女神”一个生存的机会,也给我们和后人留下一份美丽的期待吧!

二、“长江河神”江豚

除了白鱀豚之外,在长江中还生活着另外一种豚类,它就是长江江豚。和白鱀豚不一样的是,长江江豚的亲戚朋友们可都是生活在海里的呦!我国的江豚是一个独特的淡水亚种,是我国所特有的,因此在保护和研究上有特殊的地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目前估计在1000头左右,在整个栖息地平均还不到1头/1千米呢,因此它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好在我国政府在198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把长江江豚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建立了多个长江江豚的保护区,多种保护措施卓有成效,避免了长江江豚遭遇到和白鱀豚一样的命运。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天鹅洲

   长江出三峡后,在五百里荆江范围内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九曲回肠”奇观和众多的长江故道。在被称作“九曲回肠”第一弯的湖北省石首市境内,有一片长江中下游保存最完好、最具独特性的湿地——天鹅洲长江故道群湿地。据专家考证,这里共有植物238种、浮游植物155种、陆生脊椎动物231种、底栖动物29种、水生浮游动物111种、鱼类77种,生物多样性非常突出。被国内外专家成为“绿色宝库”、“天然动物园”、“自然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建立了“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为了论证该保护区迁地保护白鱀豚的可行性,从1990年开始引入5头长江江豚在故道内试养,至今已产仔22头,且生长良好,这个长江江豚的种群处于稳定的恢复阶段,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淡水鲸豚类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并且它的成功,为白鱀豚在天鹅洲长江故道迁地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图2: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200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内诞生了一头雄性小江豚,它是世界上第一头在完全人工条件下出生的长江江豚。目前体长已达100cm,体重  kg,长势良好。

三、“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属于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是一种江海洄游性鱼类。尽管中华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地带,但当它们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之后,一旦性腺发育接近成熟,便成群结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而长江是中华鲟唯一的产卵场。中华鲟在鲟属中为个体最大的种类,也是鲟鱼类中生长最快的种类之一。一般成鱼体长2.42-3.25m(雌)或1.69-2.5m(雄),体重148.5kg(雌)或38.5-189m(雄),最大可达500 kg以上,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为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头部呈三角形,略为扁平。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端长有短须2对。眼细小,眼后头部腹面及侧面有许多小孔,称罗伦氏器。鳃孔位于头之两侧,有喷水孔1对位于鳃盖前上方,呈新月型。幼鱼皮肤光滑,成鱼皮肤粗糙。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腹面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中华鲟尽管生长快,但性成熟较晚。雌性性腺初始成熟在14-26龄,平均18龄;雄性性腺初始成熟在8-25龄,平均12龄;生殖间期在4年以上。且其产卵量较低,卵的死亡率却非常高。非常珍贵。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分类地位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

图3:“长江鱼王”中华鲟,长江是中华鲟的故乡,每到产卵季节,性成熟的中华鲟便不远万里,从遥远的海洋回到她们的出生地来产卵。这种行为产生的机制至今还没有人真正搞清楚。

四、“淡水鱼之王”白鲟

白鲟属鲟形目白鲟科,是一种罕见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鱼类。其身体呈梭形,前部扁平,后部稍侧扁,吻部像是一把延长的剑,吻的两侧有宽而柔软的皮膜。这种鱼的嘴巴特别大,眼睛却特别小,看起来很不相称。全身光滑无鳞,在体侧生有数行坚硬的骨板,这些骨板起着保护身体的作用。在尾鳍的上叶有8个棘状鳞。全身均为暗灰色,仅腹部为白色,因此而称白鲟。最大的鲟鱼体长为4米左右,体重约500千克,称得上是淡水鱼之王了。白鲟为河川型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偶尔进入洞庭湖,以小鱼、小虾为食。成熟亲鱼溯河而上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幼鱼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索铒肥育。每年3~4月份为白鲟繁殖期。一条30~40千克的白鲟,怀卵量可达20万粒,但成活率极低。

图4:“淡水鱼之王”白鲟: 因其头长达到体长的1/3,小个体甚至达到了1/2,故此又称其为“象鱼”。

白鲟是中国的特有鱼种,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对岸约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产卵场。到八十年代,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濒危状况已不亚于大熊猫,其主要栖息区和产卵场现在大都上移到金沙江安边至雷波江段。至今,白鲟在我国还未有一尾活体标本。为保护白鲟这一世界珍稀鱼类,国务院已于2000年4月批准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国家级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以确保“淡水鱼之王”不至遭到灭绝的危险。

长江环境的恶化仍然在继续,这些珍稀动物的濒危状况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再坐视这种情况发展而不加以改变的化,迟早有一天,这些动物的命运会落到我们自己的头上。诚然,环境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所导致,而环境的改善更不是一朝一夕可获得,它需要几代人付出执着不懈的努力。同学们,你们这些未来的主人,任重而道远。你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起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去宣传、去实践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这样,你们将来才能无愧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