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病毒病的暴发和流行是我国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威胁之一,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阐明鱼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筛选与鉴定调控鱼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靶标基因,可为鱼类抗病毒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的候选分子靶标。
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干扰素调控因子IRF3/7是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转录因子。当RNA病毒或DNA病毒侵染宿主后,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RNA或DNA,再经由一系列信号转导,最终导致转录因子IRF3/7的激活,从而诱导干扰素等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发挥抗病毒的功能。为了既能快速感应病毒的入侵,又防止过度激活对机体造成免疫损害,转录因子IRF3/7的活性需要被精准调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汉研究员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鱼的耐低氧和抗病感染之间存在交互影响(Liu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Wang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2024;Wang et al.,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 2023)。因此,他们利用多组学技术和联合比较分析,筛选到一些同时影响鱼类耐低氧性状和抗病性状的基因,其中包括甲基转移酶SMYD3。他们发现:SMYD3能以酶活非依赖的方式稳定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从而激活低氧信号通路;smyd3缺失的斑马鱼在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是耐低氧能力显著增强(Wang et 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22)。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解析了SMYD3在调控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发现:SMYD3能与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通路中的关键转录IRF3和IRF7直接结合,并且对IRF3蛋白的第39位以及IRF7蛋白第51位的赖氨酸残基进行甲基化修饰,以酶活依赖的方式抑制IRF3/7的磷酸化和二聚化,从而抑制干扰素等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因此,在RNA病毒和DNA病毒感染时均起到抑制天然免疫应答的作用。在体(in vivo)实验表明:smyd3敲除的斑马鱼其抵御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感染的能力显著增强。他们进一步利用小鼠模型证实了SMYD3的这一调控模式在脊椎动物中的功能保守性。此外,抑制SMYD3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可以显著增强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和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1月15日,肖武汉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irect lysine dimethylation of IRF3 by the methyltransferase SMYD3 attenuates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王子旋博士研究生和陈小云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肖武汉研究员和刘兴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组其他成员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和专项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农业生物育种2030等项目的资助。
此外,该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草鱼 smyd3基因进行了敲除,对F0代嵌合体的表型比较分析表明:草鱼Smyd3基因的缺失,显著增强了草鱼的耐低氧能力和抗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 II型)感染的能力。相应的研究结果已申请发明专利,这为培育既耐低氧又抗出血病的草鱼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文章链接: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20644122
smyd3的敲除和酶活性抑制显著增强斑马鱼抗GCRV感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