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Published: 2023-07-22
  • 24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粮食安全关乎国泰民安,耕地面积则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

牢记嘱托 打造“渤海粮仓”

2011年春节前,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探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当李振声拿出中国盐碱地改造的报告时,习近平嘱托他一定要把研究成果落到实处。

此后的六年里,李振声选择了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把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60个县的5000万亩盐碱地,作为团队攻克的目标,并为这个宏大的改造项目起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渤海粮仓”。

2013年,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李振声第二次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汇报了这个项目的最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不负嘱托,在李振声的倡议下,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作为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的三大主攻方向之一,开展全面技术攻关。

遗传发育所以环渤海5000万亩中低产田粮食增产为目标,创立了小麦耐盐选育体系和玉米无隔离制种新技术,培育“小偃60”等高产抗旱耐盐品种9个;构建基于有机质提升的微咸水安全灌溉技术体系和模式,创建耕层水盐调控技术体系;集成环渤海中低产区增产增效技术12套,创立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示范模式。

遗传发育所人用汗水与心血,在“渤海粮仓”大地演绎了一幕幕让人赞叹的现代农业科技故事:累计示范1.4亿亩、增粮321亿斤、增收295亿元……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上升到国家战略;2017年,项目成果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成为国际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中低产田粮食增产的成功范例。

做好盐碱地这篇大文章

盐碱地是荒漠化沙化土地的重要类型之一。我国作为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意义重大。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总书记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市考察调研,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一线关注盐碱地,让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感到莫大的鼓舞。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示批示精神,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遗传发育所凝练“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将“盐碱地适生作物创制与产能提升技术体系”列入“十四五”规划主攻方向,集聚科研团队,针对不同区域盐碱地障碍和区域农业经济特征,以南皮试验站和东营试验站为核心,揭示作物耐盐分子机理、编辑作物耐盐基因、选育耐盐作物品种、研发盐碱地利用技术、构建盐碱地农业范式,从理论探索、品种创制、技术研发到示范推广开展环渤海和黄河流域盐碱地综合治理体系研究,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及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

在耐盐碱适生作物培育方面,近年来,李振声团队在“渤海粮仓”示范品种“小偃60”的基础上,培育出“小偃155”等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累计在环渤海低平原中低产田示范推广种植400余万亩。李家洋团队培育的耐盐碱水稻“中科发”系列新品种,在东北苏打盐碱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2022年,遗传发育所自主部署实施“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品种创制与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在东营试验站示范种植了作物耐盐碱新品种(系)和耐盐碱新种质材料共计1500亩,种植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田菁、长穗偃麦草、稷子等,创制了适应低中重度各类盐碱地的粮油饲作物种质资源。

在盐碱地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遗传发育所聚焦盐碱地障碍因子消减、植物-土壤互作改土、咸水灌溉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等关键内容,打造节水优质作物生产带、盐碱地草业绿色发展带和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带,并建立示范区。南皮试验站十余年来深耕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盐碱地肥沃耕层适生构建相关技术研究,在旱碱区实现了棉花、油葵、甜高粱、秋葵、芦笋、田箐等作物的种植,其中,籽棉产量达到250kg/亩、油葵达到150kg/亩。

未来,遗传发育所人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传承李振声、李家洋等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精神,再奋斗、再出发,通过强化团队攻关、优化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等系列改革与保障措施,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